筠連后花園的“前世今生”,越變越好看了!
| 招商動態 |2016-09-07
如今,塘壩鄉被譽為是筠連縣的后花園,這里有全國聞名的千鶴舞輕泉的百鶴林;有清澈透人的清溪溝;有巧奪天工的五眼奇洞;有千年活化石的銀杏樹人;有讓人流連忘返的仙人幽境。
在新農村建設和旅游開發還沒搞之前的塘壩鄉,你還記得是什么樣子嗎?
破舊的房子和清冷的街道,向人們敘述著曾經的歷史。
塘壩鄉的街道恐怕很少有人記得它原來的模樣了,就正如筠連縣城的人都漸漸遺忘了舊城改造以前的老城區的“容顏”。
下圖為2013年塘壩鄉趕場時的情景。那時的街道上人來人往,十分的鬧熱。
買服裝的、賣生活用品的和賣小吃的都隨處可見。
這里就是四川和云南的交界,在一條街上,一邊是四川地界,一邊是云南的地界,所以又被人稱為“一街跨兩省”,也就是說,在這里,你的兩條腿可以同時站在四川和云南的地盤上。
而現在,塘壩鄉也在積極打造川南古鎮,這里的變化也更大了!
除了集鎮,塘壩鄉的村莊變化也非常地大。下面就帶你去看看幸福村。
這是幸福村的村口。
這是幸福村修的河堤。
幸福村禾苑的花卉基地。
如今的塘壩鄉,到處是林立的樓房和一棟棟鄉間別墅。
不少地方都統一了修建的格調,給人一種非常舒適的感覺。
這樣的環境讓城里人都羨慕不已。
打造過后的塘壩鄉煥發出了新的活力,吸引了眾多的驢友前來觀賞、游玩。
塘壩鄉文化底蘊深厚,秦時為五尺道上重要的交通要塞。漢武帝時,開辟南絲路官道,東起成都,經宜賓、昭通、曲靖、昆明、楚雄、大理至保山,到南亞和東南亞,而塘壩鄉便位于南絲綢之路東段上。清朝末年,塘壩鄉產出的茶葉因品質優良,被送往宮廷供王公貴族享用,稱為“貢茶”,每天有成群的馬幫經過,號稱“筠連首場”,為川滇交界上五尺道出川的第一鄉,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烏蒙山茶文化。
塘壩鄉生態資源豐富。受川滇地貌影響,動植物多樣,環境優美。境內竹木資源豐富,其中竹類以楠竹、田竹、水竹等為特色,樹木以楨楠、銀杏、紫荊、杉木、茶樹等為主,更有珍稀古植物蕨葉桫欏分布,動物以白鷺為一大特色,另有錦雞、竹雞、戴勝鳥、貓頭鷹、果子貍、野豬、狐貍等。多種野生動植物在境內繁衍生息,形成了獨特的生物景觀:有千鶴棲戲的白鷺林、景色迷人的清溪溝,有“活化石”之稱的千年銀杏,以及將軍石、大巖洞、叫化洞等,都屬自然原始狀態,具有很大的旅游開發價值。
近年來,塘壩鄉鄉黨委、政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,通過積極改善生態和旅游環境,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引進和扶持業主開發旅游產業,鄉村旅游發展迅速,已成為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元素。
以上圖片由筠連攝影家協會張洪彬、黃永橋、蘇良放、李明、徐琪、王元豐、何超提供。在這里,也向攝影家們表示最誠摯的敬意!因為你們讓筠連的歷史變成彩色,因為你們,才讓大家知道筠連的后花園是如此的美麗。
